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前两周MSN的签名是“铁道大厦的流浪生活”,引来一些朋友的问候。“两会”结束,终于有空来写写了。

其实,“铁道大厦”是泛指两会代表委员的住地,因为我和很多同事是无证跑两会,所以只能在住地采访。但之所以强调“铁道大厦”,是因为我在那边待的时间最长,经历最曲折,印象也最为深刻。

先正经谈点严肃的内容吧。

每年两会都有很多提案,但也经常遇到一些委员说“几年前我就提了这个提案,但现在还……”,那么这些提案的落实效果到底怎样呢?这也是很多委员关心的问题。

3月4日上午,旁听了政协的第一场分组讨论,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,很多委员都以“先扬后抑”的方式表达了对提案反馈和落实效果的看法:先说去年的提案得到了某某部门的回复,然后提出能够直接与相关政府部门对话,更有效地献言献策。

也有委员讲了如何提高提案有效性的经验,那就是“少提大而空的提案,少提需要涉及很多部门协调的提案,多提针对具体一个部门的提案,多提具体的解决办法”。

还有委员的经验是,同一个问题,每年都坚持提出提案,次数多了、时间久了,就有可能有进展。这种锲而不舍的态度的确难得,但也让人担心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。

另一个问题——“政协是干什么的?”这并不是我提出来的,而是我旁听的另一场小组讨论中,委员们讨论了十几分钟的话题。

政协工商联界,有很多委员是民营企业家。一次讨论中,某位委员提到一个困惑,他的公司跟一些国外的企业做生意,对方看到他的名片上写着“全国政协委员”,就问政协委员是干什么的。可是,他发现很难让对方理解“参政、议政、政治协商”的内涵,外国人不太能理解这种只是参与讨论、但不参与表决的方式。

有些西方媒体将全国政协解释为“中国最高端的智力咨询机构”,但当天参与讨论的很多委员并不赞同这种说法。

如果是老百姓讨论这样的问题,可能会觉得很正常;但是那天委员们激烈争论的时候,却让作为普通老百姓一员的我有些困惑和担忧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霍侃

霍侃

14篇文章 11年前更新

关注货币政策、银行、政府债务等。宏观视角,“微”观经济:试图从毛细血管的微观层面感知中国经济冷暖,把握政策脉搏,拼接宏观图景。

文章